東西巖 國家AAA級景區“東西巖”位于麗水市區西北28公里的老竹畬族鎮的虎跡溪畔,景區面積2。
5平方公里。明代何鏜稱:“海內稱十八洞天……惟青田石門為最勝,縉云仙都為最奇,而竄窿崛起,怪偉環峙,莫過于定宣邑之東西巖。”
“相當媧皇補天時,失手墜地驚霹震。 以疑混沌葬于此,腦脂化土皮為石。”
東西巖以雄偉壯觀的懸崖絕壁、峽谷風光,星羅棋布的古洞石室,民族風情為特色。景區有玉甑巖、十宇峽、清風峽、將軍巖、卓筆峰、水簾洞天、穿身洞、七女峰、石梁飛虹、桃花洞、劍劈石、赤石樓、西明洞等景點。
景區內有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泡桐、板栗、柿子、楊梅、油茶、杜鵑、山植等花木及大片竹林,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引人入勝,令人流連忘返。 東巖(赤石樓)東巖,高60余米,四面陡峭,屹立如鼓,因巖壁呈赤色,故又稱赤石樓。
古人有詩日:“白日依山近,瓊樓矗石危。千峰霞散綺,幻出赤城奇。”
上赤石樓頂唯一途徑需身傍峭壁,腳踏斜蹬,手攀窮窿,旋轉于石縫之間,穿過二道“天門”方可到達。 巖頂寬廣,面積20余畝。
處身巖頂,疑為仙境,松青竹翠,桃紅李白,落英繽紛。放眼四周,山川美景一覽無余。
巖頂昔有定香院,現有八角亭,且有日、月池,傳說二池一清一濁,現月池已毀,日池猶在,為人工鑿成,長6米、寬4米、深2米,四季不涸。在赤石樓的側山腳下還有一條長48米、寬18米的東明洞,巖石如翼展出,巖下平坦寬闊,宋時在此建有天閱堂、禪室。
其西南側不遠處有“矗矗一梁豎,沉沉雙竅緘。騎牛人不見,紫氣繞東巖"的牛鼻洞,寬、深各20米。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起義軍洪載部曾攻占過東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陶得二率宣慈礦工起義隊伍攻處州城,曳嶺土豪蔡恭十率鄉族、團勇據東巖頂抗拒,陶得二部舒景隆圍巖十余日,最后縱火焚林,迫使蔡恭十及團勇、鄉族墜巖而死。
如今東巖下山岡上還留有一座“千人墳”。 卓筆峰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赤石樓之北,高數十米,猶如一支鉆地而出的竹筍,又似一桿摩天的巨筆,在雕琢著浩翰的藍天。
古人有詩贊曰:“不寫晴沙篆,偏書摩雁天。憑他扛鼎力,握得虎兒椽。
”若在清風峽仰望,這卓筆峰又似依喂著的母子倆,故人們又稱它為母子峰。 清風峽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卓筆峰之南,赤石樓旁。
峽長50多米,高68米,寬僅4米。兩壁千尋如刀削斧砍,藍天被擠成一線,行走峽間,清風陣陣,真是:“千丈裂痕分西東,峽南青杉峽東松,午時夜半見浩月,四季徐徐有清風。
”又有邑人梁尚壁詩:“峽暗天窺小,風高地逼陰。懸崖蒼翠合,清簌挾余音。”
為其真實寫照。 十字峽卓筆峰之北,由四塊巨巖組成十字形山峽,遠望自成一體。
峽長30余米,兩邊巖壁凹凸相應,最寬處僅2米,最窄處不足半米,人需側身而過。 在十字峽口抬頭仰望,猶如坐井觀天,別有幽趣。
將軍巖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赤石樓西北側,高62米,巖上有兩小洞,形似巨龍雙眼,稱龍眼巖,其下一塊山巖,側面似一穿甲戴盔將軍,威風凜凜,怒目前方,稱為將軍石,古人稱曰:“雄峙天門石,群峰視短芽。 將軍休誤虎,努力射狼牙。”
交通:麗水市區(大洋路192號麗水旅游集散中心)有直達東西巖景區專線中巴車,約45分鐘車程。車價8。
5元。景區門票:45元 看點:雙休日及節假日都有畬族風情的婚假表演。
麗水素有“浙南海”、“天然珍稀動植物園”之美稱。這里是甌江、閩江等六大水系的發源地,那蜿蜒的 800 里甌江靜靜地淌過處州大地,流下了一縷縷清純,漾出了一片片綠韻,其秀麗壯美之景冠于浙南,人稱浙江是“北有錢江,南有甌江”。
仙都
仙都風景區,位于麗水市縉云縣境內。有九曲練溪、十里畫廊、云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
仙都風景名勝區由仙都、黃龍、巖門、大洋四大景區組成,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其中,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云天,高170.8 米,是世界更高大柱石,堪稱“天下之一峰”、“天下之一石”、“天下之一筍”。
門票:120元。
交通: 從上海到仙都可坐火車到縉云火車站。出站走近二百米到三叉路口,向右轉是去縣城,一直往下是往鼎湖峰。
也可乘到壺鎮的車,但在鼎湖峰前面的岔路口就要下車,往里還要走一段路。
更好乘到鐵城( 芙蓉峽) 的中巴,先到鐵城或先到鼎湖峰下車均可。
東西巖景區
東西巖景區的丹霞地貌玲瓏剔透,景致小巧清秀。整個景區百余景點,均由沉積巖自然形成。景區內怪石嶙峋、峽谷幽深、奇洞密布。明朝進士、江西提學何鏜曾評:“海內稱十八洞天。 縉云仙都為最奇,而竄窿崛起、怪偉環峙、莫過于定宣邑之東西巖。”
景點:赤石樓、卓筆樓、清風峽、穿身洞、十宇峽、石梁飛虹、劍劈石、桃花洞、七女峰、水簾洞天、西明洞等。
門票:45元
交通: 麗水火車站以及新客運中心乘 3 路車到老車站。在老車站有開往東西巖石景區的專線中巴。早上8:05;8:25;9 :05發車,約45分鐘車程。下車后可乘三輪車進去景區。
麗水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車站每天都有到老竹鎮的專線中巴車,票價在8 元左右,車程約45分鐘。
坪洋崗村
藏于深山之中的坪垟崗村并不起眼,村頭豎著高高的“江南畬族風情文化村”的門牌。據資料顯示,坪垟崗村是一個純畬族居民的行政村,據《高皇歌》記載已有500 多年的歷史。這里是全麗水市著名的畬族聚居地之一。
整個村子靜極了,完全沒有大均古街般的商業氣氛。幾處屋舍靜臥于青山翠谷間,房前均有依山勢開墾出的小片梯田,而大多屋舍均為夯土或是山石筑起的墻,不加任何修飾的泥土原色,配以黑瓦人字屋檐,樸素粗曠。
大均古街
位于浙江省景寧縣城西17公里,是一條著名畬族風情街,始建于唐末,這里的畬族風情比縣城要濃郁許多,是一個向游人展示畬族人生活的古街。此外,這里還有“小溪漂流”的旅游項目。
門票:80元
畬族風情表演:650 元一場,不接待散客,一般有旅游團才會有表演。
觀音閣漂流:漂全程45元/ 人 半程35元/ 人
交通:可乘往英川方向的中巴前往,半小時一班車。
獼猴峽
獼猴峽位于蓮都區峰源鄉境內,距縣城65公里,全長15公里,由源于海拔1389 米的八面湖山脈的一條山溪切割而成。峽谷深數百丈,高峰、小丘、谷壁呈凹凸階梯狀;谷底水平面最寬處30多米,最窄處僅兩米,抬頭遠望,云天一線,峰云相間;兩巖懸崖峭壁,層嶂疊翠,近處飛瀑流泉,奇花異草目不暇接,猶如橫掛天地間的一幅巨大山水畫。
仙居橋
仙居橋建于明朝,但它比明朝的溪東橋又要早了一百年。依然是黛瓦紅板,造型卻比溪東橋、北澗橋要古樸多了。平緩舒展的屋脊,無宮殿式樓閣,屋檐四周中規中距,不見翼角飛挑,完全是一副無拘無束,逍遙云游的仙家氣派。
雖說始建于明景泰四年,但在歷史上多次被洪水沖毀,也就多次重建。現在我們看見的仙居橋為康熙十二年建造的,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
東西巖
國家AAA級景區“東西巖”位于麗水市區西北28公里的老竹畬族鎮的虎跡溪畔,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明代何鏜稱:“海內稱十八洞天……惟青田石門為最勝,縉云仙都為最奇,而竄窿崛起,怪偉環峙,莫過于定宣邑之東西巖。”“相當媧皇補天時,失手墜地驚霹震。以疑混沌葬于此,腦脂化土皮為石。”東西巖以雄偉壯觀的懸崖絕壁、峽谷風光,星羅棋布的古洞石室,民族風情為特色。景區有玉甑巖、十宇峽、清風峽、將軍巖、卓筆峰、水簾洞天、穿身洞、七女峰、石梁飛虹、桃花洞、劍劈石、赤石樓、西明洞等景點。景區內有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泡桐、板栗、柿子、楊梅、油茶、杜鵑、山植等花木及大片竹林,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引人入勝,令人流連忘返。
東巖(赤石樓)東巖,高60余米,四面陡峭,屹立如鼓,因巖壁呈赤色,故又稱赤石樓。古人有詩日:“白日依山近,瓊樓矗石危。千峰霞散綺,幻出赤城奇。”上赤石樓頂唯一途徑需身傍峭壁,腳踏斜蹬,手攀窮窿,旋轉于石縫之間,穿過二道“天門”方可到達。巖頂寬廣,面積20余畝。處身巖頂,疑為仙境,松青竹翠,桃紅李白,落英繽紛。放眼四周,山川美景一覽無余。巖頂昔有定香院,現有八角亭,且有日、月池,傳說二池一清一濁,現月池已毀,日池猶在,為人工鑿成,長6米、寬4米、深2米,四季不涸。在赤石樓的側山腳下還有一條長48米、寬18米的東明洞,巖石如翼展出,巖下平坦寬闊,宋時在此建有天閱堂、禪室。其西南側不遠處有“矗矗一梁豎,沉沉雙竅緘。騎牛人不見,紫氣繞東巖"的牛鼻洞,寬、深各20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起義軍洪載部曾攻占過東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陶得二率宣慈礦工起義隊伍攻處州城,曳嶺土豪蔡恭十率鄉族、團勇據東巖頂抗拒,陶得二部舒景隆圍巖十余日,最后縱火焚林,迫使蔡恭十及團勇、鄉族墜巖而死。如今東巖下山岡上還留有一座“千人墳”。
卓筆峰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赤石樓之北,高數十米,猶如一支鉆地而出的竹筍,又似一桿摩天的巨筆,在雕琢著浩翰的藍天。古人有詩贊曰:“不寫晴沙篆,偏書摩雁天。憑他扛鼎力,握得虎兒椽。”若在清風峽仰望,這卓筆峰又似依喂著的母子倆,故人們又稱它為母子峰。
清風峽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卓筆峰之南,赤石樓旁。峽長50多米,高68米,寬僅4米。兩壁千尋如刀削斧砍,藍天被擠成一線,行走峽間,清風陣陣,真是:“千丈裂痕分西東,峽南青杉峽東松,午時夜半見浩月,四季徐徐有清風。”又有邑人梁尚壁詩:“峽暗天窺小,風高地逼陰。懸崖蒼翠合,清簌挾余音。”為其真實寫照。
十字峽卓筆峰之北,由四塊巨巖組成十字形山峽,遠望自成一體。峽長30余米,兩邊巖壁凹凸相應,最寬處僅2米,最窄處不足半米,人需側身而過。在十字峽口抬頭仰望,猶如坐井觀天,別有幽趣。
將軍巖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赤石樓西北側,高62米,巖上有兩小洞,形似巨龍雙眼,稱龍眼巖,其下一塊山巖,側面似一穿甲戴盔將軍,威風凜凜,怒目前方,稱為將軍石,古人稱曰:“雄峙天門石,群峰視短芽。將軍休誤虎,努力射狼牙。”
交通:麗水市區(大洋路192號麗水旅游集散中心)有直達東西巖景區專線中巴車,約45分鐘車程。車價8.5元。景區門票:45元
看點:雙休日及節假日都有畬族風情的婚假表演。
東西巖 國家AAA級景區“東西巖”位于麗水市區西北28公里的老竹畬族鎮的虎跡溪畔,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
明代何鏜稱:“海內稱十八洞天……惟青田石門為最勝,縉云仙都為最奇,而竄窿崛起,怪偉環峙,莫過于定宣邑之東西巖。”“相當媧皇補天時,失手墜地驚霹震。
以疑混沌葬于此,腦脂化土皮為石。”東西巖以雄偉壯觀的懸崖絕壁、峽谷風光,星羅棋布的古洞石室,民族風情為特色。
景區有玉甑巖、十宇峽、清風峽、將軍巖、卓筆峰、水簾洞天、穿身洞、七女峰、石梁飛虹、桃花洞、劍劈石、赤石樓、西明洞等景點。景區內有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泡桐、板栗、柿子、楊梅、油茶、杜鵑、山植等花木及大片竹林,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引人入勝,令人流連忘返。
東巖(赤石樓)東巖,高60余米,四面陡峭,屹立如鼓,因巖壁呈赤色,故又稱赤石樓。古人有詩日:“白日依山近,瓊樓矗石危。
千峰霞散綺,幻出赤城奇。”上赤石樓頂唯一途徑需身傍峭壁,腳踏斜蹬,手攀窮窿,旋轉于石縫之間,穿過二道“天門”方可到達。
巖頂寬廣,面積20余畝。處身巖頂,疑為仙境,松青竹翠,桃紅李白,落英繽紛。
放眼四周,山川美景一覽無余。巖頂昔有定香院,現有八角亭,且有日、月池,傳說二池一清一濁,現月池已毀,日池猶在,為人工鑿成,長6米、寬4米、深2米,四季不涸。
在赤石樓的側山腳下還有一條長48米、寬18米的東明洞,巖石如翼展出,巖下平坦寬闊,宋時在此建有天閱堂、禪室。其西南側不遠處有“矗矗一梁豎,沉沉雙竅緘。
騎牛人不見,紫氣繞東巖"的牛鼻洞,寬、深各20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起義軍洪載部曾攻占過東巖。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陶得二率宣慈礦工起義隊伍攻處州城,曳嶺土豪蔡恭十率鄉族、團勇據東巖頂抗拒,陶得二部舒景隆圍巖十余日,最后縱火焚林,迫使蔡恭十及團勇、鄉族墜巖而死。如今東巖下山岡上還留有一座“千人墳”。
卓筆峰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赤石樓之北,高數十米,猶如一支鉆地而出的竹筍,又似一桿摩天的巨筆,在雕琢著浩翰的藍天。古人有詩贊曰:“不寫晴沙篆,偏書摩雁天。
憑他扛鼎力,握得虎兒椽。”若在清風峽仰望,這卓筆峰又似依喂著的母子倆,故人們又稱它為母子峰。
清風峽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卓筆峰之南,赤石樓旁。峽長50多米,高68米,寬僅4米。
兩壁千尋如刀削斧砍,藍天被擠成一線,行走峽間,清風陣陣,真是:“千丈裂痕分西東,峽南青杉峽東松,午時夜半見浩月,四季徐徐有清風。”又有邑人梁尚壁詩:“峽暗天窺小,風高地逼陰。
懸崖蒼翠合,清簌挾余音。”為其真實寫照。
十字峽卓筆峰之北,由四塊巨巖組成十字形山峽,遠望自成一體。峽長30余米,兩邊巖壁凹凸相應,最寬處僅2米,最窄處不足半米,人需側身而過。
在十字峽口抬頭仰望,猶如坐井觀天,別有幽趣。 將軍巖古時東西巖十景之一,位于赤石樓西北側,高62米,巖上有兩小洞,形似巨龍雙眼,稱龍眼巖,其下一塊山巖,側面似一穿甲戴盔將軍,威風凜凜,怒目前方,稱為將軍石,古人稱曰:“雄峙天門石,群峰視短芽。
將軍休誤虎,努力射狼牙。” 交通:麗水市區(大洋路192號麗水旅游集散中心)有直達東西巖景區專線中巴車,約45分鐘車程。
車價8.5元。景區門票:45元 看點:雙休日及節假日都有畬族風情的婚假表演。
推薦閱讀:
本文部分圖文、音頻、 *** 于 *** 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北京戶外網對其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站文章發布于 4年前 ( 2021-08-30 )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