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適合的養殖地區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的生活習性: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榆葉、鴉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蠶所必需的營養,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
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后,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
吐絲結繭是桑蠶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桑蠶繭可繅絲,絲是珍貴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
蠶的蛹、蛾和蠶糞也可以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養料。 桑蠶是全變態昆蟲,一個世代中,歷經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
在一年內自然發生的世代數稱化性,一年發生1代的稱一化性,發生2代的稱二化性,發生3代以上的稱多化性。熱帶地區還有終年不滯育的多化性品種。
發育的溫度范圍隨發育時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間,能正常發育的溫度范圍為20~30℃。
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Bombyx mori Linaeus。桑蠶起源于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枯葉、榆葉、鴨蔥、薄公英和萵苣葉等,桑葉是蠶最遷合的天然原料。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其中幼蟲期在適溫度條件下,自孵化至吐絲結繭需要22-26d,一頭蠶一生約食下桑葉20-25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末齡期的食桑葉量占其總食桑葉量的85%以上。
桑蠶結的繭可以繅絲,絲是紡織纖維中的高貴纖維,是綢緞的原料。桑蠶的蛹可食用,并與蛾和蠶糞均有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
柞蠶 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為8--30℃,發育適溫為11-25℃,最適宜的溫度為22-24℃。主要分布在中國。
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和日本等國亦的少量分布。 柞蠶以殼斗科櫟屬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葉片為飼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楓、梨、蘋果等植物的葉子。
柞蠶是完全是變態昆蟲,一生中要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經四次眠和蛻皮。
每蛻皮1次,遞增1齡。一頭蠶從孵化到5齡老熟結繭需要50d左右,春蠶一生食葉30-35g左右,秋蠶食葉50-58g。
其中大蠶食葉占總食葉量的80%以上。春蠶體重14g,秋蠶21g左右。
至生長極度時,分別比蟻蠶體重約增加2000-3000倍。柞蠶繭可繅絲,柞蠶絲是柞綢的原料,柞蠶蛹可食用,并與蛾均是化工、醫藥、食品工業的原料。
卵是進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間寄主。 蓖麻蠶:以蓖麻蠶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蠶原產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18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出,中國、美國、斯里蘭卡、馬耳他、意大利、菲律賓、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先后引種飼養。蓖麻蠶一個世代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
卵期經過約10d,幼蟲4眠5齡期為20d,蛹期約為20d,完成一個世代經過約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時均難孵化,適宜溫度為25℃左右;幼蟲期在飼養適溫在24℃左右;蛹期的保護溫度以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為75%--90%。
至生長極度時,體重7g上下,約比蟻蠶增加5400倍。 蓖麻蠶繭不能繅絲,只能作絹紡原料,紡制蓖麻絹絲。
也有與桑蠶廢絲、柞廢絲、苧麻、化纖等混紡的蓖麻混紡絹絲。 木薯蠶: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
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后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
廣東、福建也先后飼養。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馬桑蠶: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
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
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陜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惠利蠶: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
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
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陜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天蠶:以殼斗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主要分布于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地。
天蠶是一化性完全變態昆蟲,卵期經過270d左右。幼蟲期從孵化到結繭4眠5齡需要50-60d左右,結繭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蟲需要20-30d,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濕度為75%--85%;羽化時最適溫度為22--26℃。
至生長極度時,體重17-20g約比蟻蠶增加4000倍。 天蠶繭色為綠色,能繅絲,絲質優美、輕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并具有獨特的光澤。
織成絲綢色澤艷麗、美觀,是高級的絲織品。 琥珀蠶:以楠木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阿薩姆或姆珈蠶。
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 Assama.??《榷?輩亢桶⑷?釩畹撓炅擲鎩K茄?釷飾露任?4--25℃,相對濕度為75%-80%,溫度超過35℃,相對濕度低于65%,幼蟲就難以成活。琥珀蠶能食數種植物的葉子,主食楠木葉,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綠樹葉子,以及含笑屬、樟屬等植物的葉子。
屬多化性,一年可收獲4-5次。幼蟲期一般從孵化到結繭需要25-35d,結繭需2-3d,產卵需3-4d,卵期夏季為7-8d,冬季為14-15d。
繭色呈金黃色,能繅絲。絲質堅韌帶琥珀光澤,因些稱之為"琥珀蠶",其織品供 *** 貴重服飾。
樟蠶:以樟樹葉為。
簡要技術規程 養蠶前的準備: 在種好桑葉的基礎上,準備好蠶室、蠶具;養蠶前7天,用1%的強氯精噴灑消毒,每平方米用藥液半斤,噴后密封24小時以上,同時,應將蠶房周圍環境噴藥消毒。
催青: 蠶種出庫第八天左右,可見到蠶卵一端有一小黑點,叫點青,一張蠶種有20%卵點青,就用黑布遮光,從點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點鐘就除去黑布,開燈感光孵化。 收蟻: 感光3-4小時后,春蠶在上午9時,夏秋蠶在早上7-8時即可收蟻。
收蟻的 *** :用桑樹之一展開葉切成0。5厘米小方塊,用葉量為蟻量的5倍左右,撒在墊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蠶種紙,一手拿蠶筷,均勻拍打蠶種紙背,使蟻蠶掉落簸箕上,然后用鵝毛刮蟻蠶,整理成圓形即可。
小蠶的飼養: 1、溫、濕度調節:1-3齡稱為小蠶,小蠶要求的環境為高溫多濕。1-2齡適宜溫度26-27度,相對濕度90%;因此1-2齡蠶采用全防干育,即上蓋下墊塑料膜;3齡用半防干育,即只蓋不墊塑料膜,保持溫度在26-27度,相對濕度85%。
2、小蠶的用葉:1齡用桑樹自頂芽數下第3葉,葉色黃中帶綠,一張蠶種的蠶,用葉1公斤;2齡用自頂芽數下第4葉,葉色綠中帶黃,一張蠶用葉3公斤;3齡用自頂芽數下第5-6葉,葉色嫩綠色,有光澤,一張蠶用葉10-12公斤;一、二齡蠶將桑葉切成蠶體長1.5倍的小方塊,三齡蠶桑葉粗切成三角形喂食,每次的給桑量應掌握在下次給桑前蠶座上略留少量殘桑為適度。 3、喂桑次數及時間:每天喂4次,時間分別為:上午7時,中午11時,下午4時,晚上10時;小蠶生長發育快,每次喂桑要結合擴座。
4、眠前處理:(1)眠前除沙:小蠶體色轉為白色,身體縮短,體表緊張發亮,一齡蠶部分蠶體粘附蠶糞,二、三齡蠶有蠶馱蠶現象時,即可加網給桑進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現一部分蠶已睡眠,一部分未眠,應再次加網給桑,把未眠蠶引上來,移到另一簸箕中繼續飼養至眠定。
5、眠中保護:眠中前期蠶座要干,應在蠶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對濕度80%;見有起蠶時,室內宜濕,保持相對濕度85%;如濕度不夠可在地面撒水補濕。 6、眠起餉食:當95%以上的眠蠶已脫皮,頭部由灰白色轉為褐色,頭部明顯變大,幼蠶爬動尋食,這時可餉食,餉食的桑葉應稍偏嫩,給桑量宜偏少。
大蠶飼養: 1、飼養方式:4-5齡蠶為大蠶期,生長適宜溫度為25度,蠶兒對高溫多濕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采用室內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蠶下地:將蠶室清洗干凈,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一層石灰粉,將蠶餉食喂一餐葉后,移至地面飼養。
3、合理給桑:4齡蠶是蠶體成長過渡到絲腺成長的轉折時期,如營養不良,,會影響到產量和質量。要求桑葉新鮮質好,選采頂芽下7-15片葉喂養,達到良桑飽食的目的;5齡蠶用桑量占總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葉效益的關鍵時期;采用兩頭緊中間松的飼養 *** :5齡的第1-2天或第5-7天,給葉量要嚴格控制到下次給桑時剛吃完為宜;第3-6天要讓蠶充分良桑飽食;每次喂葉時進行移蠶擴座,保持蠶頭均勻。
4 、搞好蠶座衛生:大蠶期每天早上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陰雨天濕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風干爽。 5、上簇采繭:五齡大蠶經過6-7天便開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綠色軟糞,胸部透明,身體略軟,呈蠟黃色,頭部左右擺動,這時,選用3-4塊方格簇交替重疊水平放好,把熟蠶均勻撒到簇上,待蠶爬定后將簇鉤掛起來。
上簇期間要保持通風良好,維持簇中溫度24度,濕度85%為宜。一般春蠶上簇后6天,夏秋蠶上簇后4-5天即可采繭出售。
小蠶飼育塑料薄膜覆蓋育:用于1~3齡蠶飼育。
1~2齡上蓋下墊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眠中不蓋,蠶餉食后繼續覆蓋。
3齡只蓋不墊,薄膜上如凝有霧滴,給桑前擦拭后,再使用。有條件的地區應采用1~3齡蠶的小蠶期共育。
采集桑葉應按照葉位和從上至下的順序進行。采摘桑葉的時間宜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3時后,避免在高溫烈日下采葉。
1~2齡稚蠶給桑要切葉,切葉通常以蠶體2倍見方為標準。每齡少食期和將熟期適當地控制給桑量,盛食期充分飽食。
塑料薄膜覆蓋育每日可給桑4次。每次給桑量的多少,主要根據蠶的發育、食欲及殘桑程度靈活掌握,如果上次給的桑吃盡,下次量可稍增,反之則減少給桑量。
小蠶期吃桑只占全齡食桑的5%。 給桑 *** 給桑前先勻蠶、整座,使蠶分布均勻。
1盒蠶種更大蠶座面積:1齡0.07~1.2米2,2齡1.6~4米2,3齡4~10米2。除沙就是將蠶座上的殘桑、蠶的排泄物等除掉。
在眠前的一次除沙稱為眠除,眠起后之一次除沙為起除,其他時間的除沙叫中除。眼前處理包括適時加眠網、進行眠除,使環境干燥。
蠶兒發育不齊時要進行提青和分批,并將青頭蠶放溫度偏高處,勤給良桑,使其趕上大批。起蠶適時餉食,90%~95%的起蠶頭部呈淡褐色,即為餉食適量。
餉食葉適熟偏嫩、新鮮。小蠶期在給桑前將生石灰粉均勻地撒在蠶體、蠶座上,起蠶、將眠各一次。
選桑 *** 桑葉是小蠶的主要營養來源,是保證蠶體健康發育的基礎。小蠶的生長速度快,因此在收蟻用葉和各齡起蠶之一次餉食用適熟偏嫩葉外,其他時間要求喂養適熟葉,特別是盛食期用適熟葉或適熟偏老葉,以保證營養供給。
[1]。
家蠶(Bombyx mori)是一種很好的實驗動物和模式昆蟲,在國內外經常用作中小學生物教學材料。
人工飼料養蠶是養蠶技術的重大革新,也為廣大師生充分利用家蠶學習生物科學知識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同時,人工飼料養蠶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對于初次接觸的同志,更是重大的挑戰。
為提高人工飼料養蠶的成功率,特將有關技術要點概括如下。一、蠶種催青蠶種催青是指把已經活化的蠶種保護在合理的環境條件下,促使胚胎順利發育,直至孵化。
由于蠶種在孵化前一日卵色變青,因此叫做催青。(蠶種在5-7℃冰箱保存3個月后解除休眠而成為活化卵。)
一般可以采用溫度25℃、相對濕度75-80%的條件催青,大約在10日后孵化,有條件的學校更好采用自動控溫溫箱進行催青。1、催青器具消毒:用直?/span>9厘米左右的二重皿或其它透明盒狀塑料器皿,在充分洗滌之后,用75%酒精細心抹拭后晾干備用。
2、蠶種消毒:自冰箱中取出適量蠶種,置于醫用紗布上,再扎成小袋狀,浸泡在75%酒精中5分鐘,取出并輕輕擠干紗布上的酒精,再浸泡于95%或無水酒精中1分鐘,取出輕輕擠干紗布上的酒精。將蠶種倒入已消毒的催青容器中,薄薄攤平,用干凈的濾紙吸干殘余的酒精,待酒精蒸發完畢后,蓋上容器的上蓋,并用少許膠帶紙固定容器的底部與上蓋。
3、催青管理:將已消毒的蠶種放入已經調試好溫度(25℃)的溫箱進行保護。由于蠶種分發后各地保護措施難以一致,蠶種在冰箱冷藏期間,胚胎有一定程度的發育,會導致孵化不齊。
因此,應在加溫后的第7-8天開始,加強觀察,如發現有少量(1/3左右)蠶卵顏色開始變青,應用黑色的棉布或黑紙將催青容器包裹遮光,實行黑暗保護2日左右,可以抑制發育快的蠶卵的孵化,待收蟻當日再打開見光,促使蠶卵一齊孵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5-10月期間進行蠶種催青時,一般自然濕度可以基本滿足蠶卵發育的要求。
二、飼料 *** 1、混合裝袋:適量稱取配發的粉狀家蠶人工飼料,按1:2.3(1-3齡)或1:2.1(4-5齡)的重量比例加水,攪拌混合均勻。稱取相當于50克(1-3齡)或150-170克(4-5齡)粉狀飼料量的混合好的飼料裝入食品用塑料袋內,用手或棍狀物體將飼料壓平至飼育容器(22*16*5厘米)內徑的相應面積,并將袋內空氣盡可能排除干凈,將袋口多余部分折疊2道以上使袋內外空氣隔絕,用膠帶紙適當固定折疊部分。
將已裝袋的飼料用白紙或報紙等簡易包裹后(可2-3袋1包)蒸煮消毒。根據各地飼育容器的底面積及形狀的不同,飼料裝袋量及飼養蠶數量可相應調整。
一般1頭蠶1-5齡期需取食5克飼料干物,考慮到飼料殘余損失等因素,1頭蠶應準備6-7克飼料。2、蒸煮消毒:用家用普通鍋子或高壓鍋消毒均可,但應注意,由于袋口未封口,飼料只可隔水用蒸架或籠屜蒸,不可投入水中煮。
要千萬注意裝料不宜過多,而且由于飼料蒸煮后會膨脹,袋內殘余空氣膨脹更嚴重,要嚴防因此將高壓鍋的出氣口堵塞造成事故。蒸煮消毒時間:普通鍋子水開后繼續蒸45分鐘,高壓鍋水開后繼續蒸25-30分鐘。
待冷卻后連報紙一起取出,放入塑料袋內后置5-7℃冰箱保存備用(可貯存10日)。三、收蟻飼養因剛孵化的蠶全身密生剛毛,體色黝黑,形如螞蟻,故俗稱蟻蠶。
將孵化的蟻蠶集中,開始給食飼養稱做收蟻。1、用具準備:筆毛較柔軟的油畫筆1支;刀片或小刀1把;按照飼育容器的形狀和大小,剪取塑料(聚乙烯、聚丙烯或聚苯乙烯)網(網孔0.5-1厘米左右),每個飼育容器準備1片。
飼育容器以上蓋透明的塑料盒為最適,便于觀察,高度以4-6厘米左右為宜,過矮易造成缺氧,上蓋與下底應有較好的密合性,以免飼料水分散失,但不能完全密閉。收蟻前以上用具、操作臺及飼育容器均須用酒精進行嚴格消毒(75%酒精浸泡5分鐘,或細心擦拭,用干凈濾紙吸干殘余酒精,晾干備用)。
2、收蟻操作:將黑暗保護中的催青容器的黑布解開,置于天然漫射光線或電燈光線中,25℃左右的溫度下感光約1小時,已經充分完成胚胎發育的個體將咬破卵殼孵化出殼。蟻蠶孵化后2-3小時為收蟻適期。
在感光期間,自冰箱中取出消毒好的飼料,用75%酒精仔細擦拭雙手及飼料袋后,將飼料袋攤平放入飼育容器,用刀片沿容器四周將飼料袋劃破,去除上側塑料紙,將塑料網平放于飼料上。將催青容器表面用酒精細心擦拭消毒后打開,用油畫筆將蟻蠶50-60頭輕輕撣落在飼料表面(約每頭5-6平方厘米),蓋上飼育容器蓋子,用膠帶紙適當固定,放入飼育箱開始飼養。
盡量不要使卵殼落于飼料表面。3、飼育管理要點(1)飼育環境飼育適溫:1-3齡 29.5-29℃;4齡 27-26℃;5齡 25-24℃。
小蠶期(1-3齡)不得低于25℃,大蠶期(4-5齡)不得低于20℃,否則取食和生長發育將受明顯影響。飼養中溫度頻繁變動,將導致飼育容器內側形成大量凝結水,落于飼料表面,易造成小蠶溺斃。
由于是在塑料盒中飼養,飼育濕度較大,易造成氧氣缺乏,大蠶期要注意適當換氣排濕,尤其5齡后期盒蓋要留一條小縫隙。除觀察期間以外,一般應避免光線照射飼育盒。
(2)飼料更換收蟻后在29℃飼養12天后,大部分的蠶已經完成1-3齡期,進入4齡,。
新農村建設中在桑蠶養殖的地域可以開發桑蠶產業的生態旅游產業。
因為蠶桑產業除了有一定的經濟收益之外,它還具備其他的一些社會功能,包括積極的生態運動功能、良好的景觀欣賞功能、愉悅的休閑功能、獨特的觀光功能、一定的教育功能和科普功能等。其中自然也蘊含了相當豐富的生態旅游價值,它也正日益在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夕積極開發蠶桑業生態旅游,對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具體表現在:①開發蠶桑生態旅游業也是農村地區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擴大農村居民就業的:重要途徑;②旅游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有助于實現“綠色扶貧”;③開發蠶桑生態旅游業有利于傳播蠶文化,促進文明鄉風的形成;④開發蠶桑生態旅游有利于保護環境,形成整潔村容。
在開發和建設桑蠶生態旅游產業過程中,應建立健全蠶桑業生態旅游管理機制,為了防止“蠶桑業生態旅游”流于形式,成為概念炒作,保證蠶桑業生態旅游市場的正常運轉,需要建立一個健全的管理機制;樹立創造品牌意識,因地制宜,建設精品項目,各地在開發過程中,以創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維,結合實際,研究特色,打造品牌;開發多元旅游模式,挖掘多種功能,開發過程中要轉變采桑葚、觀養蠶等單一的觀光模式,將休閑、娛樂、文化等模式加入生態旅游產品設計中;建立網上營銷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由于生態旅游產品的異地性、不可貯藏性、無形性等特點,適宜于在 *** 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
推薦閱讀:
本文部分圖文、音頻、 *** 于 *** 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北京戶外網對其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站文章發布于 4年前 ( 2021-08-30 )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