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遠羅山黃金文化旅游區 景區稱號:鄉村旅游(山東省“逍遙游”示范點)羅山黃金文化旅游區規劃有“羅山黃金旅游帶、森林公園景區、金都峰景區、金色田園度假區”四大主題區,在空間布局上呈現“一帶三區”格局。
主要景點有中國黃金實景博覽苑、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淘金小鎮和招金舜和大酒店、《大金脈》影視拍攝基地等,榮獲“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自駕游示范點”、“到山東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國家、省、市、縣四級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2、辛莊濱海旅游度假區 辛莊濱海旅游度假區位于招遠市濱海新區,海岸總體坡度平緩,淺海面積遼闊,沙灘細軟,海水清澈,為天然海水浴場,素有黃金海岸之稱。
岸上林木茂盛,橫貫整個沿海灘涂,綿延數十里,屬國家重點保護林帶。海區潮汐屬一日兩漲兩落不規則半日混合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季平均水溫26℃左右,極適旅游度假,是天然的海水浴場和避暑勝地。
3、招遠黃金珠寶首飾城 招遠黃金珠寶首飾城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包括鳳凰嶺公園、珠寶首飾城兩部分。珠寶首飾城,是中國北方更大、更具有吸引力的金銀珠寶首飾集散地,省級旅游商品研發基地以及首批“山東省旅游購物六真店”,集“品牌中心、批發中心、服務中心、休閑中心”于一體,城內主要從事黃金首飾、鉑金首飾、白銀首飾、珍珠首飾、鑲嵌首飾、寶玉石項串、首飾配件、金屬工藝品、雕塑工藝品、工藝標牌加工銷售,珠寶鑒定、珠寶首飾設計、珠寶信息服務及古玩字畫等,是旅游休閑購物的必到之處。
鳳凰嶺公園,占地面積18.67公頃,諸多造型別致的建筑群與公園的綠樹、鮮花、青草交映生輝,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4、架旗山游樂園 架旗山游樂園位于山東招遠市區西郊,距離市區0.5公里,東臨龍王湖水庫,地形豐富,山水相映。
游樂園景觀規劃設計面積20.98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3.9萬平方米,包括深水區31873平方米,淺水區7056平方米,投資3.8億元。
該項目由游 *** 務中心、水上樂園、美食娛樂城、峽谷漂流區、兒童樂園、山地CS區、高爾夫俱樂部、會館、露天溫泉九大功能區組成,擁有各類大型游樂設備30多臺套,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游樂園整體呈東西走向,建筑、景點順山勢梯次布局,依山傍水,自然時尚,是招遠首座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融園林藝術和娛樂設施于一身的大型現代化游樂場所。
5、魁星公園 魁星公園位于招遠城區中心地帶,始建于1982年,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現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公園分為四個主景區:一是人文景區,主要以淺浮雕的形式將招遠歷代歷史名人及詩文佳作集中體現;二是古代風景區,重點凸現招遠古人當時美麗的自然環境;三是娛樂休閑景區,它以“一山、一水、一狀元、七仿古、八大景、環園甬路”等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人對休閑娛樂環境的需要;四是綠化景觀區,綠化植物為“春、夏、秋、冬”四個層次,體現出“春有花、夏有雨、秋有果、冬有綠”的自然風光景色。
6、招遠金街銀巷文化街區 招遠市金街銀巷文化街區位于開發區金街,由招遠金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招遠佳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煙臺齊土文化有限公司承建。“招遠市金街銀巷文化街區”由4個部分構成:之一部分以書畫交流創作、交易展覽為主題,包括:“中國金都大學堂”暨新羅峰書院、金銀工藝博物館、金絲楠木博物館、招遠白銀加工業商會及書畫等50家文化創業商戶;第二部分以琴棋書畫及音樂舞蹈培訓為主題;第三部分以高端博物館、民間工藝展覽、交易為主題,展現和交流中國金都傳統文化底蘊;第四部分以幼兒教育、才藝培訓、影視文化為主題,并為園區內文化交流配套高檔會所、餐飲休閑等。
7、招遠市三聯南海林苑 招遠三聯南海林苑商務有限公司,是集畜牧養殖、農作物和果樹種植、觀光、綠色餐飲、商務、會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觀光農業基地,位于招遠市金嶺鎮大戶陳家村南2公里,整合開發荒山荒坡1000畝,種植200畝蘋果及其他干果建成觀光示范基地一處,各種農作物種類齊全;建成6700平方米的養殖區,現生豬存欄量1000多頭,山地蛋雞1.2萬只,山地公雞5000多只;綠色無公害蔬菜大棚6個,棚外綠色蔬菜種植園面積10余畝。餐飲、會議、康樂區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
8、招遠春雨桃源山莊 桃源山莊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背風向陽,環境優雅僻靜,山莊建筑古典別致,風格獨特,針對顧客的愛好還設立了垂釣,水上劃船的多種娛樂項目。憑借大自然所厚賜的恩澤,山莊內在不同時節開滿了槐花、桃花、櫻花等色彩絢麗的花朵,隨后桃子、核桃、栗子、柿子、石榴等也相繼掛滿枝頭,真可謂春來綠攬千風脆,秋風紅妝萬果香。
集團公司還會根據游客的愛好安排各種農事活動、休閑活動。還可以盡享自采自摘之樂,在這里可舉行篝火晚會、燒烤、爬山等活動,還可以享用各種山野菜地道美味。
山莊經過綠化,現在已是綠樹成蔭,夏可納涼,冬可避寒。
龍王湖風景區位于招遠市區西南郊,南依群山,東北臨城市外環線文三線。景區占地約33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88公頃。總投資2.2億元。
中國黃金實景博覽苑位于羅山腳下,由黃金博物館、礦井體驗區、實景游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博覽苑依托羅山金礦廢舊廠房和礦區,保留主要生產區及設備,根據旅游市場需求進行改造和完善,并新建一座黃金博物館,集中展示黃金采、選、冶和加工等工藝,通過場景式空間觸摸古今中外黃金文化,集趣味性、參與性、增知性于一體,是國內首家實景場景式黃金旅游項目,被授予國家、省、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淘金小鎮(五行金鎮),坐落于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金都山東招遠羅山黃金文化旅游區毛公山下,項目占地100畝,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投資3億元。
革命之路紅色文物展覽館于2013年7月在山東省招遠市歐家夼村夼上藝術區落成,是羅山文化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展館展示面積共3000平方米,分為九個獨立展區,涵蓋自清末中日甲午戰爭至改革開放各個重大歷史時期,館中陳列革命文物10000多件,是國內規模較大、展品較豐富、歷史年代跨度較廣的近現代革命史綜合場館。展覽館于2013年6月29日開館,是膠東地區瞻仰革命歷史、宣揚愛國主義的重要基地,免費開放。
羅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中國金都”山東招遠市東北方向,距市區8公里。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是1992年經林業部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10000余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有植物資源10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20多種。
我是本地人。讓我來回答你吧
首先我想說明招遠不是一個主打旅游的城市。
如果來了你可以玩玩如下地方:1.如果天氣夠暖和可以到辛莊度假村海邊去游玩一番。我們去的時候都是撿天氣好的時候去自己燒烤。
2.黃金博物館。本人沒去過,所以票價不太清楚。大概是在140左右每人,值得一看。最近剛殺青的大戲《大金脈》就是在這取景拍攝的。
3.羅山國家森林公園。
其它我實在想不出招遠有什么地方值得一去了。鄉土人情是很淳樸熱情的。歡迎你來哦
招遠羅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膠東半島的招遠市北部,地處玲瓏鎮歐家夼村北兩公里,目前是我市乃至膠東半島保護較為完好的一處生態自然保護區。
漫步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您會看到:這里山高林密,綠樹成蔭,到處是懸崖峭壁,怪石林立,各種奇觀異景美不勝舉,實為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 在這里,春天杜鵑花開,滿山遍野,如火如荼;夏季山澗溪流潺潺,鳥語花香;秋天萬綠叢中紅葉簇簇,野果掛滿枝頭;冬季白雪皚皚,極為壯觀。
自然景觀“蓮花盆”清水盈盈,四季如一;“仙人洞”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冰涼透澈,喝上一口“仙水”,頓時使人神清氣爽,精神百倍;龍宮澗峽谷中,南北兩壁山峰拔地而起,宛如秋千的兩根柱子,高聳在峽谷兩側,陡峭而不可攀,各種奇石異景如林海虎嘯、金猴凌空、送子觀音、銀馬嘶鳴、金龜臥崖、玉兔登天等栩栩如生。 山上有一清代所建廟宇--祥光上觀,經修繕后更是威嚴壯觀;周祖的傳說、驅狼石的傳說及潤吞頂名字的由來令人神秘莫測。
舊時生產黃金的小作坊,將使您領略到古代采金人的風采。所有這一切構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這就是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更大特點。
離開喧囂的都市,尋找一方寧靜的空間。
招遠羅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膠東半島的招遠市北部,地處玲瓏鎮歐家夼村北兩公里,目前是我市乃至膠東半島保護較為完好的一處生態自然保護區。
漫步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您會看到:這里山高林密,綠樹成蔭,到處是懸崖峭壁,怪石林立,各種奇觀異景美不勝舉,實為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 在這里,春天杜鵑花開,滿山遍野,如火如荼;夏季山澗溪流潺潺,鳥語花香;秋天萬綠叢中紅葉簇簇,野果掛滿枝頭;冬季白雪皚皚,極為壯觀。
自然景觀“蓮花盆”清水盈盈,四季如一;“仙人洞”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冰涼透澈,喝上一口“仙水”,頓時使人神清氣爽,精神百倍;龍宮澗峽谷中,南北兩壁山峰拔地而起,宛如秋千的兩根柱子,高聳在峽谷兩側,陡峭而不可攀,各種奇石異景如林海虎嘯、金猴凌空、送子觀音、銀馬嘶鳴、金龜臥崖、玉兔登天等栩栩如生。 山上有一清代所建廟宇--祥光上觀,經修繕后更是威嚴壯觀;周祖的傳說、驅狼石的傳說及潤吞頂名字的由來令人神秘莫測。
舊時生產黃金的小作坊,將使您領略到古代采金人的風采。所有這一切構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這就是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更大特點。
離開喧囂的都市,尋找一方寧靜的空間。 招遠市客運中心有去那里的汽車,只要三四元左右,半個多小時就到。
位于招遠市城東北15公里處羅山南麓的“班仙洞”為道觀“覺觀”。
因班姓羽士在此修煉影響較大,加之“覺觀”地形險奇,民間稱為班仙洞,“仙洞石門”舊為招遠八景之一。班仙洞建為元末明初。
舊志記載:元代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棲霞人)曾修煉于此,并題有“春風浩蕩滿山谷,自上縱欲超天庭”詩句。膠東為道教的發韌地之一,王重陽與其徒“北七真人”修煉的道教遺跡遍布膠東各處,“班仙洞”便為其中之一。
此觀分為東西兩院。峭壁之下為正殿,東西兩院各有配殿。
南臨懸崖高墻之上建有客室。西院有西側殿。
下通道之上為鐘樓,鐘樓北為居室齋。居室齋北為伙房、磨房等。
1988年文物普查時,班仙洞保存下來的只有正殿、西側殿、下通道。所以能保存下來,主要是墻體厚,為大塊石筑,頂為磚券。
其它為清代土木建筑,為以后陸續補建而成。班仙洞數百年來香火不衰,西側500米處“道士塋”墓群,為歷代道徒葬身之處。
至20世紀40年代初期,觀內已無道士住持。因無人管理,逐年衰敗,至修復前,清代建筑已不存。
1992年,玲瓏鎮 *** 籌集資金,與招遠市文物管理所一起,根據文字、照片資料,實地勘查測繪,制定修復班仙洞方案,1993年竣工。班仙洞成為招遠市重點風景旅游區之一,煙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成故城址發現于1955年。1981年,文物普查小組對城址進行詳細調查,確定城址保護范圍。
1988年煙臺市文管會與招遠縣文管所進行復查,將城址范圍進一步擴大。城址位于招遠城西偏北30公里處的蠶莊鎮東曲城村南。
城形屬小盆地,三面環山,一面平緩。北有望兒山、金華山,東為靈山。
城址東西長約95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19萬平方米。當地群眾按自然地形將城址分為東南城、南城和西南城。
城址內地表、斷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從斷崖上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分為四層:之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4米;第二層為近代擾亂層,黃褐色土,內含少量的漢代陶片及近代瓷片。
厚約1.1至1.2米;第三層為漢代文化層,黑褐色土,內含較多的筒瓦、板瓦和陶片等遺物,厚約1.05至1.1米;第四層土質較緊,黑褐土比三層稍黑,厚約0.8米,內含陶片較少,形制與三層相同。多年來,平整土地和燒窯取土,故城址遭到嚴重破壞。
1973年春,東南城整地取土發現夯土城墻一段,高約1.2米,寬約4米,南北長度不清。夯層分為八層,每層約為0.12至0.17米不等,夯窩直徑為0.05米。
另從斷崖觀察,見有多處文化堆積。在城址中部東斷崖上,發現三個凹坑,形制相似,更大的口徑1.9米,深1.4米,底較平,用途不詳。
城址內采集到的陶片多為夾沙灰陶,次為夾沙紅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次為弦紋和卷云紋,繩紋主要飾在筒瓦上,弦紋飾在缸和盆等器物上,卷云紋主要飾在圓瓦當上,可辨器形有豆、盆、缸、鼎、甕、筒瓦、板瓦、方磚等。
1958年春,在曲城村南土崖處修筑地瓜育苗床時,離地表一米時出土一批西周時期青銅器,有鼎、盆、壺、簋等。1980年,曲城東鄰的洼子村挖河引水出土了青銅器。
1987年復查,在水渠邊沖刷出一個洞穴(可能是墓葬),清理出幾十件陶器(多數為碎片),為西周時期的豆罐等器物。在東南城南斷崖上發現十余座戰國至漢代墓葬,多為土坑豎穴,亦有磚室墓,從墓葬斷面暴露的陶片分析,質料和形制與故城內出土器物相似,可能是當時的墓葬區。
1981年調查時,據76歲的老人滕克述講,70年前(1910年)他家在南城燒窯取土時,挖出一個紅漆木箱,內裝滿古銅器,后被販賣至北京。解放前,在南城西半部斷崖以北十余米處,在原地表以下3米處發現一口蓋有石板的漢磚砌井,一直使用至1979年被填沒。
曲成故城歷史悠久,從城址斷崖暴露的文化堆積分析,文化層內含大量漢代的筒瓦、板瓦殘片,不見晚于漢代的遺物。城址中部和東部,文化層內多處見有。
位于招遠市城東北15公里處羅山南麓的“班仙洞”為道觀“覺觀”。
因班姓羽士在此修煉影響較大,加之“覺觀”地形險奇,民間稱為班仙洞,“仙洞石門”舊為招遠八景之一。班仙洞建為元末明初。
舊志記載:元代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棲霞人)曾修煉于此,并題有“春風浩蕩滿山谷,自上縱欲超天庭”詩句。膠東為道教的發韌地之一,王重陽與其徒“北七真人”修煉的道教遺跡遍布膠東各處,“班仙洞”便為其中之一。
此觀分為東西兩院。峭壁之下為正殿,東西兩院各有配殿。
南臨懸崖高墻之上建有客室。西院有西側殿。
下通道之上為鐘樓,鐘樓北為居室齋。居室齋北為伙房、磨房等。
1988年文物普查時,班仙洞保存下來的只有正殿、西側殿、下通道。所以能保存下來,主要是墻體厚,為大塊石筑,頂為磚券。
其它為清代土木建筑,為以后陸續補建而成。班仙洞數百年來香火不衰,西側500米處“道士塋”墓群,為歷代道徒葬身之處。
至20世紀40年代初期,觀內已無道士住持。因無人管理,逐年衰敗,至修復前,清代建筑已不存。
1992年,玲瓏鎮 *** 籌集資金,與招遠市文物管理所一起,根據文字、照片資料,實地勘查測繪,制定修復班仙洞方案,1993年竣工。班仙洞成為招遠市重點風景旅游區之一,煙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成故城址發現于1955年。1981年,文物普查小組對城址進行詳細調查,確定城址保護范圍。
1988年煙臺市文管會與招遠縣文管所進行復查,將城址范圍進一步擴大。城址位于招遠城西偏北30公里處的蠶莊鎮東曲城村南。
城形屬小盆地,三面環山,一面平緩。北有望兒山、金華山,東為靈山。
城址東西長約95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19萬平方米。當地群眾按自然地形將城址分為東南城、南城和西南城。
城址內地表、斷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從斷崖上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分為四層:之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4米;第二層為近代擾亂層,黃褐色土,內含少量的漢代陶片及近代瓷片。
厚約1.1至1.2米;第三層為漢代文化層,黑褐色土,內含較多的筒瓦、板瓦和陶片等遺物,厚約1.05至1.1米;第四層土質較緊,黑褐土比三層稍黑,厚約0.8米,內含陶片較少,形制與三層相同。多年來,平整土地和燒窯取土,故城址遭到嚴重破壞。
1973年春,東南城整地取土發現夯土城墻一段,高約1.2米,寬約4米,南北長度不清。夯層分為八層,每層約為0.12至0.17米不等,夯窩直徑為0.05米。
另從斷崖觀察,見有多處文化堆積。在城址中部東斷崖上,發現三個凹坑,形制相似,更大的口徑1.9米,深1.4米,底較平,用途不詳。
城址內采集到的陶片多為夾沙灰陶,次為夾沙紅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次為弦紋和卷云紋,繩紋主要飾在筒瓦上,弦紋飾在缸和盆等器物上,卷云紋主要飾在圓瓦當上,可辨器形有豆、盆、缸、鼎、甕、筒瓦、板瓦、方磚等。
1958年春,在曲城村南土崖處修筑地瓜育苗床時,離地表一米時出土一批西周時期青銅器,有鼎、盆、壺、簋等。1980年,曲城東鄰的洼子村挖河引水出土了青銅器。
1987年復查,在水渠邊沖刷出一個洞穴(可能是墓葬),清理出幾十件陶器(多數為碎片),為西周時期的豆罐等器物。在東南城南斷崖上發現十余座戰國至漢代墓葬,多為土坑豎穴,亦有磚室墓,從墓葬斷面暴露的陶片分析,質料和形制與故城內出土器物相似,可能是當時的墓葬區。
1981年調查時,據76歲的老人滕克述講,70年前(1910年)他家在南城燒窯取土時,挖出一個紅漆木箱,內裝滿古銅器,后被販賣至北京。解放前,在南城西半部斷崖以北十余米處,在原地表以下3米處發現一口蓋有石板的漢磚砌井,一直使用至1979年被填沒。
曲成故城歷史悠久,從城址斷崖暴露的文化堆積分析,文化層內含大量漢代的筒瓦、板瓦殘片,不見晚于漢代的遺物。城址中部和東部,文化層內多處見有。
推薦閱讀:
本文部分圖文、音頻、 *** 于 *** 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北京戶外網對其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站文章發布于 4年前 ( 2021-08-05 )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