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線路有很多的,最主要的是有好的攻略,以下是“直接訂旅程網”的一些紅色線路,具體攻略你也可以去網站上參考:1、武漢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江漢區八七會議舊址紀念館武昌區 *** 舊居及中央農民講習所舊址紀念館2、黃岡市大別山紅色旅游區麻城市烈士陵園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英山縣英山革命烈士陵園羅田縣勝利烈士陵園3、湘鄂西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荊州市監利縣周老嘴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洪湖市烈士陵園4、孝感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大悟縣宣化店談判舊址新四軍五師舊址。
紅色旅游景點就是擁有紅色氣息的紀念地,它涵蓋烈士陵園、戰爭遺跡、重大事件會址、展覽館等一系列紅色旅游的地方。武漢歷來是九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又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自然有不少的紅色紀念地。了解武漢的紅色年華,就不得不提武漢紅色旅游景點的管理所——武漢市革命博物館。
中山艦旅游區
中山艦旅游區位于素有”小漢口”之稱的金口古鎮,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中山艦核心景區、杜家海旅游區、民俗風貌區、軍事游樂區、旅游產業區五大板塊,其中核心區于2007年12月28日正式開工,其主體工程—中山艦博物館已全面竣工,見證百年滄桑的中山艦于2008年5月15日遷至博物館內并現已對外開放。中山艦是全國更大的可移動文物。中山艦旅游區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江夏區紙坊街八分山南,是前后貫穿的天然大溶洞,俗稱石洞。全長約300米,分前洞、中洞、天井(天竅、天竇)和后洞四部分。洞口朝南,呈圓形。洞口右上壁刻有“白云洞”三字,為明代兵部尚書、江夏(今武昌)人熊廷弼所書。洞口兩旁原有一對武士石雕,是朱元璋駐兵于此攻打武昌后所建。
龍泉山三龜九寢十二景
龍泉山三龜九寢十二景位于江夏區龍泉山風景區,三龜指楚藩王前三代昭、莊、憲三寢墓碑下三個雕成赑屃的石座。九寢指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等九代藩王王寢及妃寢。十二景指靈泉寺、蓼萼堂、遠眺亭、晴雨井、白云阿亭、含山樓、聽松閣、萬卷書樓、春露亭、秋風亭、紫萼園、珍珠塔。其中,靈泉寺原址位于龍泉山玉屏峰東麓,建于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曾是華中地區著名寺院,鼎盛時期弟子多達五百余人,明末清初毀于戰火。民國期間,已擬計劃仍以靈泉寺之名重建,但未實現。1986年,龍泉山風景區將靈泉寺列入重點修復計劃。2002年重建,占地面積6.7公頃,已建成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2009年11月8日,靈泉寺寺院正式落成并成功舉辦了全堂佛像開光法會。
青龍山森林公園
青龍山森林公園位于江夏區紙坊街城南,因山勢綿延起伏似青龍盤踞而得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旁建有熊廷弼公園。園內有明兵部尚書熊廷弼雕像和新四軍副軍長項英雕像,建有原國務院總理 *** 親筆題名的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
龍泉山風景區
龍泉山風景區位于武漢市東南郊,距市區12公里,總面積7.6平方公里。龍泉山自古即被視為”世外
江夏區風景
桃源,詩鄉福地”,尤其是明代楚昭王及其后裔的”九王陵”,頗負盛名,素有”三龜九寢十二陵”之稱,與北京十三陵形成遙相呼應之勢,號稱”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寢”。此外,還有歷代先賢古墓48座,形成龐大的古建筑群和古墓葬群。早在2001年,明楚昭王墓群被批準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泉山風景區作為武漢市規劃發展的九大景區之一,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相繼修復了楚昭園正門、神道、陵恩殿、龜碑亭等建筑,風景區進一步加大投資建設步伐,恢復重建靈泉古寺,整體修復景區入門廣場、道路、停車場等旅游服務設施。
梁子湖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有”天然綠寶石”之稱,其2/3水面位于江夏區。
新石器時代遺址
江夏區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5處,均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晚期早段為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00年左右,有紙坊的棺山遺址、烽火臺遺址,五里界的潘劉村遺址,金口的龍床磯遺址、香爐山遺址,山坡的銅留底遺址,鄭店的鑼鼓包遺址,豹澥的神墩遺址、楓墩遺址。晚期晚段為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有山坡的上屋嶺遺址、路邊高遺址,金口的聶家灣遺址、楊家灣遺址和紙坊的船山遺址。
商周至漢代遺址
江夏區有商周至漢代遺址17處:舒安的城上遺址、古寨遺址,湖泗的陳月基遺址、銅墩遺址、團墩遺址、金盆頂遺址,安山的廟嘴遺址、廟山遺址、程子城遺址,山坡的古城山遺址,流芳的張橋遺址,紙坊的金盆山遺址、粟山遺址、大商家壩遺址,金口的黃龍潭遺址、斬龍臺遺址,烏龍泉的五谷城遺址。
赤壁古戰場遺址
古龍山莊
赤壁古戰場遺址位于金口街范湖社區赤磯山村赤磯山一帶,緊臨長江南岸。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500米。1996年,江夏區文管所在此發掘出4座六朝古墓葬。另在距此不遠的金水閘洪家灣、火焰一帶發現一批三國時期的古墓葬,出土有青銅劍、鐵劍、銅鏡等。文獻《荊州記》、《水經注》均記載東漢赤壁涂口(金口)赤磯。因村民開采石頭,遺址破壞較嚴重,但南邊山峰保存較好。1999年8月,江夏區人民 *** 將遺址命名為第二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上述景點外。還有唐代紙坊八分山南麓白云洞,宋代湖泗浮山古窯群遺址,民國時期有賀勝橋北伐將士紀念亭,新中國時期建成的青龍山森林公園、熊廷弼公園、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新世紀廣場,江夏市民活動中心,譚鑫培生態地質公園等。
江夏區位于江漢平原向鄂南丘陵過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長江,東向湖區緩斜,以第四系紅色粘土組成的網狀平原為主,其兩側為平坦的沖積平原,東側為梁子湖底地。
三種地貌形體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區境北部,呈東西向帶狀,橫刻在網狀平原和沖積平原之中。
江夏區東部和西部為濱湖平原,地面高程約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崗丘。境內有大小山體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區境內更高點。
地貌按成因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堆積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沖積平原,主要分布于區境的沿江沿湖地區。
剝蝕堆積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岡狀平原,主要分布于區境中部,即長江三級階地,高程為30~40米,高差為15~25米,坡度6~7米,構造剝蝕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丘陵,分布于紙坊、金口、烏龍泉、鳳凰山、黃龍山等地,質地由古生界頁巖、石英砂巖、硅質巖、灰巖等組成,高程為100~272米,呈東西向長條狀分布。 2004—2006年,江夏區連續3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先進縣(區)行列,并在2008-2012年連續5年獲得湖北省縣區級綜合經濟水平之一名。
江夏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施”1+8”城市圈戰略,建設成為具有濱湖生態特色的武漢南部新區,形成”中國光谷”高新技術輻射基地,先進制造業轉移基地,現代都市農業基地,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基地,力爭到2011年,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以上。2008年完成江夏區生產總值1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8%。
其中,之一產業增加值31.49億元,比上年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77.63億元,比上年增長30.6%;第三產業增加值5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34∶40.70∶35.96,調整為19.41∶47.86∶32.73。
全區年末全區從業人數28.68萬人。 江夏區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南北,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武咸城際鐵路七月底交付使用,各等級公路 *** 遍布全區。
2012年,江夏區公路里程累計達306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6千米,一級公路163千米,二級公路304千米,三級公路112千米,四級公路2374千米。區內航道3條92.5千米。
江夏區營運車輛擁有量達9442輛,比上年增長17.0%,其中,規模性貨運企業23家,營運貨車9120輛。全年完成貨運量1.0億噸,貨運周轉量35.6億噸每千米,增長13.5%。
客運企業4家,客運車輛322輛,6407客座,開通線路16條。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1.2億人次,客運周轉量3.3億人每千米,增長11.0%。
2012年,江夏區有10個文體社團組織,文體團隊130個,業余文藝骨干5200余人。全年組織開展了十多次大型區級文體活動,全區各地組織文體活動達500余場。
江夏區五里界錦繡村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點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示范點”;民俗舞蹈《龍鳳呈祥》入選“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文藝晚會;江夏畫派中國畫研究院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舒安藠頭 *** 工藝》、《五里界界豆 *** 工藝》被市 *** 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鄭立國作品《長江萬里圖》、《黃河萬里圖》被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收藏。
全區擁有文體產業及文體經營單位401家,從業人數3960人,資產8.6億,年總收入約6.3億元。 江夏赤壁說,記載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書。
此書是從長江上游往下游記載的。當記到江夏赤磯山附近江段時,書中云:“江水左經百人山南,右經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
江水東經大軍山南。”這段記載,斷定了詐魏武火燒赤壁的地理位置。
2008年,全區全年舉辦群眾性體育比賽72次,參加體育比賽運動員3280人,獲市以上體育比賽獎牌37枚,體育普及率為68%。 2012年,江夏區體育館擁有座位2449個,擁有全面健身體育場地總面積達60.8平方米,路徑場地面積14.3萬平方米,人平1.2平方米。
全區成立有老年協會、棋類協會、信鴿協會、登山協會、釣魚協會。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590人,國家一級運動員1人。
全區擁有體彩71家,彩票年收入4417萬元。 2012年,江夏區醫療機構共有361家,其中,局屬醫療衛生機構28家(醫直醫療衛生機構9家、鄉鎮街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13家、分院6家)。
全區在職職工2182人,在職職工中衛生技術人員1761人,按學歷分類研究生19人、本科554人、專科742人、中專及高中371人、高中以下75人;按職稱分類高級技術職稱136人(正高職稱14人、副高職稱122人),中級技術職稱786人,初級技術職稱835人(師級職稱537人)。全區其他醫療機構333家(村衛生室258家、個體醫62家、廠礦醫務室5家、學校醫務室8家),共有醫務人員615人,其中:村醫492人、個體醫98人、廠礦醫17人、校醫8人。
全區醫療機構編制床位數1357張,實有床位數1473張,每千人口擁有的床位數是2.3張。全年傳染病發病率為230.14人/10萬,免疫接種率為99%,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為100%。
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8%。
推薦閱讀:
本文部分圖文、音頻、 *** 于 *** 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北京戶外網對其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站文章發布于 4年前 ( 2021-07-27 )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