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寺
關注
靈巖寺景區位于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依濟南,南靠泰安,津浦鐵路、京福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均在此穿越,交通十分便捷。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AAAA級景區。
靈巖寺坐落于青山翠柏之中,這里巖幽壁峭、柏檀疊秀;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這里不僅有高聳入云的辟支塔,也有傳說奇特的鐵質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域內四絕”,并名列其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每年吸引著數萬乃至數十萬佛教信眾前來供香訴愿。秉承傳統、弘揚佛教文化的每年一度的靈巖寺佛教文化節和靈巖寺新春祈福法會,更是令佛教信徒和廣大游客心凝神往,紛紛前來祈祥求福。
靈巖特色名吃更是不勝枚舉,如靈巖山蝎、靈巖山菊、野兔、山獾、松莪柴雞、靈巖香椿、糖酥煎餅等數十種野菜野味,天然味佳、久負盛名。
門票價格:45 元 *** :0531-87468097地址: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泰山北麓長清萬德鎮靈巖峪方山之陽,距濟南33公里,是一座始建于北魏并保存完好的名寺,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茵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山是靈巖山系的主峰,海拔683。7米,因峰巔有一方形巨石而得名,又因其形狀頗似玉璽,也叫“玉符山”。
該山峰巒險峻,古樹遍布,蒼郁蔥蘢,僅300年以上的古柏就有千株左右。此外,山上泉眼眾多,水流淙淙,向有“五步三泉”之說,風景十分優美。
相傳早在東晉即有高僧來此說法,能使“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故稱靈巖。到公元520年(北魏正光元年),又有法定禪師來此游歷,因愛這里的泉石之美,乃引泉建寺,定名為“神寶寺”。
從此香火日盛,到唐貞觀年間高僧惠崇主持該寺時,已發展為擁有禪房500余間、僧侶500余人的禪宗大寺。唐代李吉甫在《十道圖》中,將其譽為和今天的南京棲霞寺、浙江天臺山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齊名的“域內四絕”。
唐髙宗和武則天慕其名,曾在前往泰山封禪的途中駐蹕該寺,留下了“發靈巖,至泰山下”的記載。 宋代靈巖寺風光一時,濟南郡從事卞育贊道: 屈指教四絕,四絕中最幽。
此景冠天下,不獨奇東洲。 該寺被宋真宗敕賜為“景德靈巖禪寺”,寺中的主持仁欽方丈被宋徽宗賜法號為“清照大師”。
不僅如此,首創禪宗黃龍系的江西慧南高僧,還派弟子凈如長期在靈巖寺宣揚禪宗黃龍系學說,從而使靈巖寺與楊岐系大師克勤主持的開封天寧寺并駕齊驅,成為北方禪宗的兩個要地。 金元之際,凈如的弟子道洵繼承師業,在此宣禪說法,留下了《示眾廣語》、《游方勘辯》、《頌古唱贊》等諸多作品。
明清時期,靈巖寺幾經修葺,宗教活動頻繁。清乾隆皇帝在南下巡視江南時,曾八次駐蹕靈巖寺,并派人在附近修建了舒適華麗的行宮,留下了上百首的題詠詩歌。
由于靈巖寺盛名已久,建筑恢宏,景 *** 人,一大批文人名士先后慕名而來,如李邕、曾鞏、蘇轍、王惲、趙秉文、薛瑄、王守仁、王世貞、顧炎武、施閏章、姚鼐、梁啟超等都曾來此游覽,并留下了大量游記、詩詞和題詞,進一步提高了靈巖寺的知名度和文化內涵。如今這些碑刻題記都散存在各殿閣當中,共有420余件,其中包括唐代李邕撰寫的《靈巖寺碑頌并序》,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寫的《息庵禪師道行碑》,北宋蔡卞的《周通經》碑及各朝的浮雕造像、銘記題刻等,具有非凡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
推薦閱讀:
本文部分圖文、音頻、 *** 于 *** 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北京戶外網對其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站文章發布于 4年前 ( 2021-07-26 )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